咨询电话 0514-86166160

拉力试验机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贵阳贵安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践行“四下基层”服务“三农”

发布时间:2024-12-05 00:37:17 浏览人数: 作者: 米乐体育官方APP

产品简介

  粮食品种优选,亩均单产提升,全程机械收割,粮食生产获丰收; 厕所干净整洁,垃圾有序清运,庭院宽敞靓丽,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培育新型“农人”,发挥技能优势,强化致富本领,农村人才进一步汇聚; 改善生产条件,项目扶持分红,农户自力更生,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

  近年来,贵阳贵安农业农村系统组织广大“三农”党员干部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奔赴“三农”工作最前沿,指导农业发展、破解农村难题、助力农民增收,取得实效。近日,记者深入贵阳贵安农村生产一线,与农业干部、农技人员、农企负责人、村民等共话丰收图景。

  “今年龙宝大坝示范田实测产量最高亩产909.25公斤、平均亩产652.74公斤!”9月23日上午,在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大坝现代农业示范田,市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张斌与农技人员正在进行水稻测产。他说:“8月以来,伏旱天气持续加重,在这种情况下示范田平均亩产还比去年高了0.7公斤,十分不易。”

  2022年,贵阳贵安为探索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和农业经营效益的有效路径,在龙宝大坝建设1000余亩现代农业示范田。张斌也带着技术团队在此“扎根”,通过优选水稻品种、推广钵盘育秧、科学管控水肥、精准绿色防控等措施,实现水稻亩产的大幅提升。

  “按照示范田的标准,我们合作社不仅自种了500亩水稻,还托管了农户的500亩农田。托管农田的村民每亩收入都在600元以上。”贵安新区高峰镇文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刘文何说:“农业农村部门给了我们全力支持,不仅有农机农资补贴,还开展技术指导,让我们对发展信心十足。”

  龙宝村村民刘兴全通过技术培养和训练和到示范田观摩学习,按照示范田模式自种了18亩水稻,今年亩产达到650公斤。他兴奋地说:“专家团队来之前,本地水稻的亩产是400多公斤,现在增加了一半,产量高、质量好,做农业也慢慢变得有奔头了。”

  粮稳天下安,龙宝村的丰收成果只是贵阳贵安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贵阳市推广“五个示范”创建示范责任田30.2万亩,发布粮油作物主推品种14个,推动7.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开工,千名农技人员下沉指导农业生产,预计今年能完成粮食种植培养面积141.37万亩、总产量44.78万吨以上。

  倒茶、寒暄、煮饭、炒菜……9月23日中午,贵安新区高峰镇栗木村“悦宿旅居”来了11名游客,民宿经营者、栗木村村民杨勇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旱厕臭气熏天,垃圾随手就扔,别说开民宿搞旅游,自己住着都不舒服。”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杨勇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村里开展农村“五治”后,把村民的旱厕都改成水冲式卫生间,家门口设置垃圾集中收运点,环境慢慢的变好,他也把闲置房屋重新装修开起了民宿。试运营3个月,收入超过1万元。

  自贵阳贵安农村“五治”工作启动以来,贵安新区统筹城乡发展局乡村建设科负责人曾嬿冰就开始奔走于贵安新区的各个乡村,忙着考察调研、宣传发动、技术指导。她说:“要改变群众多年的生产生活小习惯是很难的,就拿‘改厕’来说,我们组建了由工匠员、技术员、监督员组成的改厕‘三员’队伍,通过首厕示范,让群众看到‘改厕’带来的益处,才能主动参与进来。”目前,栗木村已实现旱厕清零。

  随着农村“五治”的深入推进,栗木村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今年也进入了贵阳贵安打造的十条农村“五治”集成暨乡村旅居带之中,依托绿水青山全力发展乡村旅居产业,像杨勇一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有15户。

  不仅是栗木村,今年以来,贵阳贵安以农村“五治”为抓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宜居农房8623户,整治农村“空心房”964栋;实施“治水”工程建设项目36个;建成垃圾收运设施1663个;巩固提升农村户厕6062户;全方面推进15个试点村改圈工作并完成“首圈示范(过关)”;丧事99%以上三天办结,婚事100%一天办结,“其他不办”基本实现。农村“五治”,治出了山清水秀,也治出了乡风文明。

  制茶、评茶、冲泡……9月23日下午,2024年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加工工(精制)赛项贵州赛前集训在花溪区久安乡贵州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内进行。

  “月初举行的全省选拔赛已选出10名优秀制茶工,通过集训后再优中选优,推荐4名选手代表贵州参加国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省级乡村工匠、此次集训授课老师、贵州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覃玉说,看着选手们专心培训的状态,她对国赛的结果充满信心。

  花溪区农业农村局农产品加工中心负责人王云对点联系贵州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他说,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在资金上争取项目、在技术上开展培训、在产销对接上提供平台,全力推动贵州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实现长足良性发展,直接带动100余名农户就业,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

  王云介绍,企业除了带动农业发展,也是农业专业技能人才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之一。作为全国技术能手,覃玉每年要培养10名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截至目前,她已培养了40余名高技能人才。覃玉说:“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我们今年又成功申报了人才培养项目,新增调饮师和拼配师两个专业,预计每年将培养农业人才100人。”

  乡村技能人才是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宝贵资源。今年以来,贵阳贵安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大力实施“引、育、用、留”四大工程,培育了特色家庭经营农户3384户、农村实用人才10055人、乡村工匠336人,为“三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

  “村里为我家找了护林员和保洁员的工作,有空时就去赤松茸基地做零工,村里每年还有分红,平均月收入有3500多元。”在修文县六屯镇独山村四组,脱贫户崔仁念不仅有固定的收入,还种有几亩玉米,喂了四头大肥猪。她说:“现在政策好,只要自己肯干,好日子就不会断。”

  “村里今年的项目分红预计有15万元,全村63名脱贫户不仅有分红,还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动物疫控中心副主任张海2023年5月来到独山村担任驻村,一年多来,他与村“两委”一起找项目、修设施、抓产业、送技术,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寻找多元发展之路。

  “驻村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群众反映村里的一条沟渠年久失修漏水垮塌,极度影响当地的生产用水。”张海说,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沟渠虽不是饮用水的来源,但对农田灌溉和日常生活都有很大影响。经过多方协调和农业部门的帮助,村里争取到35万元项目资金修复沟渠并于今年1月通水,解决了沿线余亩田地灌溉以及下游村寨的生产用水。

  生产条件有了保障,农业发展也要有出路。今年,独山村通过引进企业未来的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赤松茸,惠及农户800余人;拓展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农户增收15%以上、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以上;利用衔接资金发展肉牛养殖,预计有6万元用于脱贫户分红;新成立“1+1”混合所有制公司,准备发展农旅一体化产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独山村的脱贫成果得到不断巩固。张海说,今年全村脱贫人口的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1000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贵阳贵安各地不仅有冲劲、也有后劲。今年以来,贵阳贵安各项政策落实到位,“3+1”保障总体稳定,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前三季度,贵阳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5783.77元、同比增长8.71%,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902.72元、同比增长10.63%。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2.63亿元、增长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72元、增长7.1%,绝对值和增加值保持全省第一。”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下一步工作中,贵阳贵安农业农村系统将聚焦市委“5555443”工作思路,持续践行“四下基层”,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贯穿工作始终,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确保实现“下”而有为、“下”而有效。